“用了别人的卵子,孩子生下来会跟我不亲吗?”“万一捐赠者以后来认亲怎么办?”面对供卵试管,许多女性会陷入“血缘困惑”。事实上,我国法律早已对供卵子女的亲子关系作出明确规定,伦理层面也通过“匿名捐赠+法律拟制”原则,保障家庭关系的稳定性。
法律上:“分娩者即母亲”,与血缘无关
根据《民法典》及辅助生殖相关法规,供卵试管中接受胚胎移植并分娩的女性,是孩子法律上的母亲;其配偶(需提供结婚证)为法律上的父亲,与孩子形成完全的亲子关系,享有抚养权、继承权等全部权利,承担相应义务。这一原则被称为“分娩者优先”,与自然怀孕的亲子认定标准一致。
捐赠者无法律地位:捐赠者仅为“卵子提供者”,与孩子无任何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无权要求探视、认亲或主张抚养权,其身份信息也会被永久保密。
伦理争议:“血缘焦虑”与家庭认同的平衡
尽管法律上亲子关系明确,但部分患者仍会因“非血缘”产生心理压力,主要源于以下伦理困惑:
“孩子是谁的?”——血缘与养育的博弈: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核心是“养育过程中的情感联结”,而非单纯血缘。供卵试管中,母亲经历了胚胎移植、十月怀胎、分娩的全过程,与孩子的情感纽带与自然怀孕母亲无异。临床数据显示,供卵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家庭无显著差异。
“是否要告诉孩子真相?”——伦理沟通的建议:目前医学界普遍主张“适时告知”,即待孩子具备理解能力后(如10-12岁),以温和方式说明出生方式,避免因“隐瞒”导致信任危机。但告知与否需家庭自主决定,医生会提供心理支持指导。
避免“代际伦理混乱”:如前所述,我国禁止亲属捐卵,正是为了防止“生物学母亲是姨妈/外婆”等复杂血缘关系,确保家庭结构清晰,减少孩子成长中的身份认同困惑。
风险提示:警惕“私下协议”破坏伦理与法律边界
部分家庭为“确保血缘可控”,试图通过私下协议让亲属(如姐妹、堂妹)捐卵,甚至签订“代孕+供卵”合同,这些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引发严重伦理纠纷:
亲属捐卵的法律后果:即使双方自愿,亲属捐卵仍因“不符合医学指征”(非试管婴儿同步治疗者)被认定为非法,医院可拒绝提供技术支持;若通过地下机构操作,一旦发生医疗事故(如捐赠者卵巢损伤、胎儿畸形),双方权益均无法保障。
“代孕+供卵”双重违法:我国明确禁止代孕,若委托第三方女性“代孕+使用供卵”,可能构成“拐卖儿童”“非法行医”等刑事犯罪,2023年某地下代孕案中,委托方、代孕母亲、中介均被追究刑事责任。
家庭关系破裂风险:私下协议常因“孩子归属”“医疗费用”等问题反目,如2022年某案例中,姐姐为妹妹捐卵后要求“探视权”,最终闹上法庭,孩子的身份信息被公开,造成不可逆的心理伤害。
患者行动指南:从法律和心理层面做好准备
签署规范法律文件:在正规医院接受供卵试管时,需签署《供卵知情同意书》《亲子关系确认书》等文件,明确“放弃对捐赠者信息的追溯权”“认可分娩者为法律母亲”等核心条款,避免后期纠纷。
接受心理评估与辅导:生殖中心会对夫妇进行心理筛查,重点评估“非血缘生育”的接受度,必要时提供家庭心理咨询,帮助双方建立“养育优先于血缘”的认知。
拒绝“基因筛选”诱惑:部分非法机构宣称可“筛选高智商、高颜值卵子”,但我国法律禁止非医学目的的基因选择,此类操作可能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且违背“生命平等”伦理原则。
供卵试管的亲子关系认定,法律早已给出清晰答案:分娩者为母,配偶为父。血缘并非家庭幸福的唯一纽带,养育过程中的爱与陪伴才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如果您正在考虑供卵试管,请务必选择正规医院,在医生指导下完成法律文件签署和心理准备,切勿因“血缘焦虑”陷入非法陷阱。孩子的到来是爱的延续,合法合规的选择,才能让这份爱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