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冻胚质量很好,为什么还是失败了?”这是不少患者拿到胚胎报告(如4AB级囊胚)却移植失败后的困惑。事实上,冻胚移植失败后,二次尝试的间隔不仅关乎身体恢复,更需精准排查“隐性病因”。
冻胚移植失败后必做的3项检查
胚胎质量复核:即使是高等级胚胎(如5AA),也需排查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如21三体、18三体),可通过PGS技术筛选正常胚胎,使反复失败患者成功率提升40%。
子宫内膜评估:除B超测厚度外,建议做“三维超声”观察内膜连续性,或“内膜活检”判断是否存在慢性炎症(CD138阳性细胞>5个/HPF需抗生素治疗)。
免疫指标筛查:包括抗磷脂抗体谱、封闭抗体、NK细胞活性(正常范围7-23%),若NK细胞过高,可通过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调节。
冻胚二次移植:3个“黄金准备”步骤
- 内膜准备方案选择
- 自然周期:适用于月经规律、排卵正常患者,从月经第8天监测卵泡,待卵泡直径达18mm后注射HCG,36小时后移植。
- 人工周期:月经第2天开始口服补佳乐(每天4-6mg),内膜达标后加用黄体酮转化内膜,适合排卵障碍患者。
- 胚胎复苏与移植时机
冻胚复苏率通常>90%,复苏后建议培养2-4小时再移植,此时胚胎处于“激活状态”,着床率比立即移植高12%。移植当天需保持膀胱适度充盈(尿量约300ml),便于B超下定位。
- 移植后黄体支持
常规方案为黄体酮针剂(每天40mg)+雪诺同凝胶(每天1支),持续至孕10周。若既往有黄体功能不足(移植后孕酮<15ng/ml),可加用HCG(每周2000IU)支持。
冻胚移植失败后,切勿盲目“换医院”或“换方案”,建议在原主治医生指导下完成病因排查。记住:优质胚胎+良好内膜+精准时机,才是冻胚移植成功的“铁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