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编者:小美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最危险的副作用
症状:轻度表现为腹胀、恶心、卵巢增大(直径<5cm);中度出现腹水、胸水、尿量减少;重度可导致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伤,甚至休克。
原因:多卵泡发育导致雌激素水平骤升,血管通透性增加,体液渗入腹腔、胸腔。
高发人群: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年轻女性(<30岁)、基础卵泡数>20个者。
多胎妊娠:母婴健康的“隐形杀手”
风险:促排卵后多胎妊娠率约10%-30%(自然妊娠仅1%),可能引发:
孕妇:妊娠高血压、糖尿病、产后出血风险增加;
胎儿:早产(妊娠<37周)、低体重儿(<2500g)、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应对:若B超显示3胎及以上妊娠,需进行“减胎术”,保留1-2个胎儿以降低风险。
情绪波动与内分泌紊乱
表现:焦虑、抑郁、易怒、乳房胀痛、头痛等,类似“经前期综合征”。
原因:促排卵药物导致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快速波动,影响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分泌。
缓解方法:保持规律作息,每天30分钟轻度运动(如瑜伽、散步),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支持。
局部与全身过敏反应
局部: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硬结(多见于自行注射者操作不当);
全身: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罕见,与药物纯度或个体过敏体质相关)。
预防:选择正规医院的药物,注射后按压针眼5分钟,出现严重过敏立即停药就医。
长期使用的潜在风险
卵巢肿瘤风险:研究显示,促排卵针使用超过3个周期,可能轻微增加卵巢交界性肿瘤风险(发生率<1%),但目前尚无明确因果关系。
卵巢功能影响:促排卵针不会“透支”卵子储备,因为它只是唤醒原本会凋亡的小卵泡,但长期频繁使用可能导致卵巢储备功能短期下降,停药后多可恢复。
严格遵医嘱用药,拒绝“自行加量”
促排卵针剂量需根据基础卵泡数、AMH值、激素水平动态调整。例如:
卵巢储备功能正常者(AMH 1.5-4ng/ml),初始剂量多为150-225IU/天;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从低剂量(如75IU/天)开始,避免过度刺激。
提醒:切勿因“想多取卵”而自行增加剂量,可能引发严重OHSS。
全程监测,及时干预异常
促排卵期间需定期(通常每2-3天)进行:
超声检查:监测卵泡数量及大小(当最大卵泡直径达18mm时,提示即将成熟);
激素检测:测定雌二醇(E2)水平,若E2>5000pg/ml,需警惕OHSS风险,医生可能提前终止促排卵或取消鲜胚移植。
生活方式调整:3个细节减少不适
饮食: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鱼),每日饮水量≥2000ml,避免高盐、高糖食物(预防腹水加重);
运动:促排卵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可散步或做轻柔瑜伽;
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熬夜可能影响激素分泌,降低卵子质量)。
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促排卵期间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OHSS前兆,需紧急联系医生:
腹胀明显加重,甚至无法平卧;
尿量显著减少(<500ml/天);
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视物模糊;
下肢水肿、皮肤瘀斑(提示血栓风险)。
谣言1:促排卵针会让人变胖?
真相:短期体重增加多因卵巢肿大、腹水导致的“水钠潴留”,停药后1-2周可恢复,并非脂肪堆积。
谣言2:打促排卵针会提前绝经?
真相:女性一生卵子储备约30万颗,自然周期每月仅1颗成熟,促排卵针只是“唤醒”同期小卵泡,不会影响总储备量。
谣言3:副作用大就不能做试管婴儿?
真相: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方案(如改用拮抗剂方案、微刺激方案),或采用自然周期取卵,最大限度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