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复查都要做B超和抽血查CA125,这两项检查到底能看出什么?”很多患者对这两项“常规项目”的作用一知半解。事实上,B超和CA125如同“侦察兵”,能为医生提供病灶变化的关键信息,是评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的“黄金组合”。
B超:直观“定位”病灶,动态监测大小变化
- 检查优势:B超(尤其是经阴道B超)具有无创、便捷、可重复的特点,能清晰显示卵巢、子宫、盆腔等部位的异位病灶,是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症的首选方法。
- 重点观察指标:
- 卵巢巧克力囊肿:典型表现为“囊性包块,内见细密光点回声”,复查时需对比囊肿大小(如治疗前5cm,治疗后缩小至3cm提示有效)、囊壁厚度、有无分隔或实性成分(警惕恶变)。
- 子宫腺肌症:表现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可见散在囊性暗区”,需关注子宫体积变化(如用药后子宫缩小提示疗效)。
- 盆腔异位结节:部分膀胱、肠道异位病灶可通过B超发现,但深部浸润型病灶可能需结合MRI进一步明确。
- 检查时机:建议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此时盆腔充血减轻,囊肿内出血较少,图像更清晰;若经期出现剧烈腹痛,需紧急B超排查囊肿破裂风险。
CA125:从“肿瘤标志物”到“病情活动度指标”
CA125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由子宫内膜、输卵管上皮细胞少量分泌,当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出血、炎症刺激时,CA125释放入血,导致血清水平升高。
- 参考范围:健康女性CA125通常<35 U/ml,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多轻度升高(一般<200 U/ml),若显著升高(>200 U/ml)需警惕卵巢癌或内异症恶变。
- 临床意义:
- 疗效评估:药物治疗有效时,CA125水平会逐渐下降(如治疗前100 U/ml,3个月后降至50 U/ml);若下降不明显或反而升高,提示疗效不佳或病灶复发。
- 复发预警:停药后CA125再次升高,可能是病情复发的早期信号,需结合B超进一步确认。
- 鉴别诊断:CA125升高并非内异症特有,卵巢癌、盆腔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需通过B超、CT等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B超与CA125的“互补作用”:让病情评估更精准
单独依靠B超或CA125可能存在局限性:
- B超的不足:对于微小病灶(如腹膜表面异位结节)或深部浸润型内异症(如直肠阴道隔病灶),B超可能无法清晰显示,需结合腹腔镜或MRI检查。
- CA125的不足:约20%-30%的内异症患者CA125水平正常,且其升高程度与病灶大小、症状严重程度不完全一致。
因此,临床中常将两者结合:
- B超定位病灶+CA125反映活动度:例如,患者B超显示巧克力囊肿缩小,但CA125持续升高,可能提示囊肿虽缩小但炎症仍活跃,需调整抗炎治疗方案。
- 动态对比更有意义:单次检查结果需结合治疗前后的变化趋势解读(如CA125从80 U/ml降至40 U/ml,即使仍高于正常,也提示病情好转)。
复查报告怎么看?关键指标解读指南
- B超报告重点关注:
- 囊肿大小:“左侧卵巢可见3.2cm×2.8cm囊性包块,内见细密光点”(提示巧克力囊肿,对比上次4.5cm×3.5cm,提示缩小);
- 子宫肌层:“子宫肌层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囊性暗区”(排除子宫腺肌症或提示治疗后病灶消退);
- 血流信号:“囊肿壁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良性可能性大,若提示“血流丰富”需警惕恶变)。
- CA125报告解读:
- 数值变化:“CA125:58 U/ml(上次102 U/ml)”(下降趋势,提示疗效有效);
- 异常升高:“CA125:230 U/ml”(显著升高,需进一步排查卵巢癌)。
这些情况需警惕,及时就医别拖延!
复查时若出现以下结果,需立即与医生沟通:
- B超提示:囊肿短期内迅速增大(如1个月内从3cm增至5cm)、囊壁增厚伴实性成分、盆腔积液增多;
- CA125提示:数值翻倍升高(如从50 U/ml升至100 U/ml)或持续高于200 U/ml;
- 伴随症状:剧烈腹痛、发热、异常阴道出血(可能提示囊肿破裂、感染或恶性病变)。
B超和CA125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复查的“双保险”,患者无需因CA125轻度升高而过度焦虑,也不能因B超显示囊肿缩小而掉以轻心。建议将每次复查报告按时间顺序整理,便于医生对比分析。最终诊断和治疗方案需由专业医生结合症状、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切勿自行解读报告或调整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