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痛经严重,B超单上写‘卵巢囊性包块,内见点状回声’,这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吗?”B超作为无创、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火眼金睛”。它能捕捉到异位内膜形成的囊肿、结节等病变,为诊断提供关键依据。那么,B超具体能发现哪些异常?报告上的“点状回声”“囊性包块”又是什么意思?
B超如何助力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
B超利用超声波穿透盆腔组织,形成实时图像,可直观显示异位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尤其对卵巢巧克力囊肿和子宫腺肌症的检出率高达90%以上,是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B超表现
不同部位的异位病灶在B超下有不同特征,以下是最常见的3种类型:
卵巢巧克力囊肿:囊性包块+点状回声
卵巢是异位内膜最易侵犯的部位,反复出血后形成“巧克力囊肿”,B超表现为:
- 位置:单侧或双侧附件区(卵巢所在位置)。
- 形态:圆形或椭圆形囊性包块,边界清晰或模糊(若与周围组织粘连)。
- 内部回声:囊内充满细密点状回声(陈旧血液和内膜碎片),有时可见分隔(囊肿内形成的纤维隔),称为“暴风雪样改变”,是巧克力囊肿的典型特征。
- 大小:直径多为5-10cm,较大者可达15cm以上,随月经周期可能轻微增大(因异位内膜出血)。
子宫腺肌症:子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
当异位内膜侵入子宫肌层时,形成子宫腺肌症,B超表现为:
- 子宫形态:子宫均匀性增大(如球形),或局部隆起(形成腺肌瘤)。
- 肌层回声:肌层内可见散在的小无回声区(异位内膜出血灶)或栅栏状、条索状强回声,边界不清,与正常肌层无明显分界。
- 典型症状:患者常伴有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痛经,B超结合症状可高度怀疑腺肌症。
盆腔深部结节:低回声结节+血流信号
异位内膜若种植在盆腔深部(如子宫骶韧带、直肠前壁),B超(尤其阴道B超)可发现:
阴道B超 vs 腹部B超:哪种更适合?
阴道B超:首选检查,清晰度更高
- 优势:探头直接放入阴道,紧贴宫颈和盆腔器官,不受肠道气体、膀胱充盈度影响,能清晰显示卵巢微小囊肿(<2cm)、盆腔深部结节及子宫肌层细节,对早期异位症的检出率比腹部B超高30%以上。
- 适用人群:有性生活的女性,尤其怀疑卵巢巧克力囊肿、深部浸润型异位症者。
腹部B超:辅助检查,适合未婚或阴道畸形者
- 优势:无需阴道操作,适合未婚、阴道狭窄或月经期女性,可初步观察盆腔整体情况(如巨大囊肿、子宫增大)。
- 局限性:需憋尿使膀胱充盈,否则图像模糊,对<3cm的结节或深部病灶易漏诊。
建议:疑似子宫内膜异位症者优先选择阴道B超,若结果不明确,可结合腹部B超或盆腔MRI进一步检查。
B超检查的局限性:哪些情况可能漏诊?
B超虽为重要检查,但并非“万能”,以下情况可能无法发现异位病灶:
微小病灶(<1cm)
异位内膜刚种植时形成的“点状病灶”或“小出血点”,B超难以显示,需通过腹腔镜才能发现。
非囊性病灶(如腹膜表面异位灶)
盆腔腹膜、肠管表面的异位内膜多表现为“红色火焰状”“白色瘢痕状”病灶,无明显囊性结构,B超易漏诊。
与其他疾病混淆
- 卵巢畸胎瘤:内有脂肪、毛发,B超可见“强回声光团”,易与巧克力囊肿的“点状回声”混淆。
- 盆腔炎性包块:边界模糊,伴积液,需结合症状(如发热、白带异常)和血常规鉴别。
因此,B超结果需结合妇科检查、症状(痛经、不孕)及CA125综合判断,必要时通过腹腔镜确诊。
做B超检查前需要注意什么?
阴道B超:无需憋尿,避开月经期
- 检查前需排空膀胱,月经期因宫腔积血可能影响图像,建议月经干净后3-7天检查(此时异位病灶出血少,结节更清晰)。
- 检查时放松身体,避免紧张导致阴道肌肉收缩影响探头操作。
腹部B超:需憋尿,空腹更佳
B超报告怎么看?关键指标解读
拿到B超报告后,重点关注以下描述,初步判断是否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B超关键词 |
可能提示的病变 |
附件区囊性包块,内见细密点状回声 |
卵巢巧克力囊肿 |
子宫肌层回声不均,散在小无回声区 |
子宫腺肌症 |
子宫后方低回声结节,触痛(结合妇科检查) |
盆腔深部异位结节 |
囊性包块内见分隔,血流信号不丰富 |
巧克力囊肿合并感染或陈旧性出血 |
B超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利器”,能帮助医生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腺肌症等典型病变,但并非所有异位症都能通过B超确诊。若您有痛经逐年加重、性交痛、不孕等症状,即使B超正常,也需及时到妇科就诊,通过“妇科检查+CA125+腹腔镜”进一步排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保护生育力至关重要,请务必遵医嘱完成检查,切勿因B超“未见异常”而忽视症状,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