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闭经后没卵子就不能怀孕了吗?”“我的内膜薄,还能调理好吗?”在生殖门诊,这些问题每天都被反复问及。怀孕如同“种庄稼”,需要“种子(卵子)、土壤(子宫内膜)、养分(激素)”三者兼备。对于闭经女性而言,只要其中一项缺失,生育就会受阻。
“种子”:闭经后还有卵子吗?3步自查卵巢储备
卵子是怀孕的“核心原料”,闭经女性首先要明确:卵巢内是否还有可用卵泡?
1. 基础检查:性激素六项+AMH
- FSH促卵泡生成素:月经第2-3天或闭经状态下检测,若FSH>25IU/L提示卵巢功能衰退,>40IU/L基本无卵子。
- AMH抗苗勒氏管激素:不受月经周期影响,正常值2-6.8ng/ml,<0.5ng/ml提示卵子储备严重不足,<0.1ng/ml为卵巢衰竭。
- 案例参考:46岁女性闭经3个月,AMH 0.3ng/ml,FSH 35IU/L,B超显示单侧卵巢有1个窦卵泡,通过微刺激促排卵成功取卵1枚。
2. 动态监测:B超窦卵泡计数AFC
- 检查意义:通过阴道B超计数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窦卵泡数量,AFC≥5个提示有基础卵泡,<3个则生育希望渺茫。
- 注意事项:建议在月经周期第3-5天或闭经状态下随时检测,避免遗漏偶发卵泡。
3. 终极判断:促排卵试验
“土壤”:子宫内膜够厚吗?4个指标判断着床条件
即使有卵子,若子宫内膜“贫瘠”,胚胎也无法着床。闭经女性常因雌激素不足导致内膜变薄,需通过以下指标评估:
1. 基础厚度:排卵期内膜≥7mm才合格
- 正常标准:增殖期月经第5-14天内膜厚度5-10mm,分泌期第15-28天达7-16mm,着床最佳厚度为8-12mm。
- 闭经女性常见问题:雌激素不足导致内膜<5mm,B超显示“内膜线纤细”,需通过激素替代治疗HRT增厚。
2. 血流灌注:内膜血流信号是“隐形门槛”
- 检查方法:B超下观察内膜下血流如“三线征”清晰、血流阻力指数RI<0.8,提示内膜血供良好,利于胚胎着床。
- 改善方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可改善内膜血流,中药如丹参、当归也有辅助作用。
3. 病理因素:警惕宫腔粘连、内膜息肉
- 常见病因:多次流产、清宫手术可能导致宫腔粘连,表现为闭经、周期性腹痛,需通过宫腔镜检查确诊并分离粘连。
- 治疗案例:42岁女性因宫腔粘连闭经2年,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雌激素治疗3个月,内膜恢复至9mm,成功怀孕。
4. 内膜容受性:基因检测预测着床成功率
“养分”:激素水平正常吗?5项指标决定胚胎能否存活
雌激素、孕激素等激素是维持妊娠的“养分”,闭经女性常存在激素紊乱,需通过以下指标调整:
1. 雌激素E2:卵泡发育的“晴雨表”
- 正常范围:卵泡期E2 25-50pg/ml,排卵前达200-300pg/ml,低于20pg/ml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 补充方式:口服戊酸雌二醇、经皮雌激素贴剂,需根据内膜厚度调整剂量。
2. 孕激素P:维持妊娠的“守护神”
- 关键作用:排卵后孕激素水平升高,促使内膜转化为分泌期,防止胚胎被排斥,黄体期P≥10ng/ml提示黄体功能正常。
- 补充时机:促排卵治疗后或胚胎移植日开始注射黄体酮,持续至孕12周。
3. 甲状腺功能:甲减/甲亢都会“杀精灭卵”
- 必查项目:促甲状腺激素TSH应控制在0.1-2.5mIU/L,T3、T4正常,甲减可能导致排卵障碍、流产。
- 治疗药物:甲减患者需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将TSH调整至目标范围后再备孕。
4. 泌乳素PRL:过高会抑制排卵
- 正常标准:非孕期PRL<25ng/ml,过高可能导致闭经、溢乳,需排查垂体微腺瘤。
- 治疗方案:溴隐亭口服降低泌乳素,待月经恢复后再促排卵。
5. 雄激素:多囊卵巢患者需“降雄”
内膜调理、激素治疗需严格遵循“个体化方案”,切勿自行用药。建议选择三甲医院生殖中心,由医生制定“卵巢评估-内膜准备-胚胎移植”全流程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