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痛经吃片止痛药就好,现在疼得满地打滚,甚至影响怀孕——这可能不是‘普通痛经’,而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信号!如何通过症状初步判断?B超检查需要注意什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病灶位置、大小密切相关,约25%患者无明显症状,但以下信号需高度警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6大典型症状
-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
- 特点:从月经前1-2天开始,经期第1天最剧烈,持续至月经结束,疼痛部位多在下腹、腰骶部,可放射至肛门、大腿。
- 区别于普通痛经:普通痛经多在初潮后1-2年出现,疼痛程度稳定;内异症痛经随病程进展逐渐加重,甚至需服用强效止痛药。
- 不孕
- 发生率:约30%-5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因异位病灶可导致盆腔粘连、输卵管堵塞或卵巢功能异常。
- 提示:若备孕1年未孕,且排除男方因素、输卵管问题,需排查内异症。
- 月经异常
- 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淋漓不尽,可能与子宫腺肌症导致的子宫收缩不良有关。
- 性交痛
- 深部性交时疼痛明显,因异位病灶位于子宫直肠陷凹或阴道后穹隆,受碰撞刺激引发疼痛。
- 盆腔慢性疼痛
- 非经期也出现下腹部坠胀、隐痛,劳累或性交后加重,易被误诊为“盆腔炎”。
- 特殊部位症状
- 异位至膀胱:周期性尿频、尿痛、血尿;
- 异位至肠道:经期便血、排便痛;
- 异位至腹壁瘢痕(如剖宫产术后):经期局部肿块疼痛。
2步自检:你是否属于高危人群?
- 症状自查
- 符合“进行性痛经+不孕”或“痛经+月经异常/性交痛”,患病风险增加。
- 记录痛经程度(如是否影响工作)、月经周期及经量变化,就诊时提供给医生。
- 高危因素评估
- 有家族史(母亲或姐妹患病);
- 有宫腔操作史(如人流、剖宫产、上环);
- 初潮早(<12岁)、经期长(>7天)或经血逆流(如经期剧烈运动、同房)。
B超检查前,这些准备要做好
- 选择合适的检查时间
- 最佳时机:月经干净后3-7天,此时囊肿大小稳定,内膜较薄,图像更清晰。
- 避免经期:经期盆腔充血,可能掩盖病灶细节;巧克力囊肿内出血较多,易与其他囊肿混淆。
- 经阴道B超vs腹部B超,怎么选?
- 经阴道B超:无需憋尿,探头直达阴道穹隆,更贴近盆腔器官,适合观察卵巢、子宫及深部病灶,尤其推荐有性生活的女性。
- 腹部B超:需憋尿使膀胱充盈(有尿意但不憋痛为宜),适合无性生活、阴道畸形或盆腔巨大包块的患者,但分辨率较低,易受肠道气体干扰。
- 检查前注意事项
- 穿宽松衣物,便于暴露下腹部(腹部B超);
- 经阴道B超检查前需排空膀胱,避免尿液影响图像;
- 告知医生病史:如是否有痛经、不孕、盆腔手术史,以及既往B超结果(如有囊肿需提供大小变化记录)。
B超报告怎么看?关键关注这3点
- 卵巢是否有囊肿
- 若提示“附件区囊性包块,壁厚,内见密集点状回声”,高度怀疑巧克力囊肿;
- 需记录囊肿大小(如“左侧卵巢囊肿4.5cm×3.8cm”),便于后续对比是否增大。
- 子宫肌层是否异常
- 子宫腺肌症典型表现为“子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可见散在小囊性暗区”;
- 注意与子宫肌瘤区分:肌瘤多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而腺肌症无明显边界。
- 盆腔是否有粘连或积液
- 若报告提示“盆腔积液(深约2.0cm),子宫直肠陷凹可见不规则液性暗区”,需结合症状判断是否为异位病灶出血所致。
B超正常但症状明显?别忽视这2种可能
-
微小病灶型内异症:病灶仅在腹膜表面形成紫蓝色结节,B超无法显示,需通过腹腔镜发现。
-
非典型症状:部分患者以“慢性盆腔痛”或“性交痛”为主,无明显囊肿或腺肌症表现,需结合腹腔镜检查确诊。
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拖重”
子宫内膜异位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盆腔粘连加重、卵巢功能下降,甚至不孕。B超是筛查的第一步,但症状典型者即使B超正常,也需进一步检查。
出现进行性痛经、不孕、性交痛等症状,尽早到妇科就诊,医生会结合B超、妇科检查及CA125等结果综合判断。确诊后需遵医嘱治疗(如药物抑制病灶、腹腔镜手术),定期复查B超监测病情变化,切勿自行用药或拖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