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总觉得下腹隐隐作痛,尤其是加班后或同房第二天,疼得更明显,是得了慢性盆腔炎吗?”在妇科门诊,类似的疑问很常见。下腹疼痛可能是生理性的(如排卵期腹痛),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如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如何准确辨别?
3招教你区分“生理性腹痛”与“慢性盆腔炎痛”
慢性盆腔炎的疼痛有明显“特征性”,可通过以下3点与其他疼痛区分:
-
疼痛性质:持续性隐痛 vs 短暂刺痛
- 慢性盆腔炎:疼痛多为下腹部持续性隐痛、坠胀感,可放射至腰骶部,持续数天甚至数周,劳累、性生活后或月经前后加重。
- 生理性腹痛(如排卵痛):通常为单侧下腹部短暂刺痛或胀痛,持续数小时至1-2天,可自行缓解,无白带异常或月经改变。
-
伴随症状:“单一疼痛”还是“多症状叠加”
- 慢性盆腔炎:疼痛常伴随白带增多(脓性、有异味)、月经紊乱(经量多、经期长)、性交痛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低热、乏力。
- 其他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为特点,卵巢囊肿蒂扭转则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
-
病史与诱因:是否有“高危因素”
慢性盆腔炎患者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多次宫腔手术史(人流、上环)、不洁性生活史或性伴侣较多,而生理性腹痛无明确诱因,多见于健康女性。
慢性盆腔炎:从“感染”到“疼痛”的3大病理机制
-
炎症刺激盆腔神经
细菌感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引发盆腔炎症后,局部会释放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刺激盆腔腹膜和神经末梢,导致持续性疼痛。
-
组织粘连与瘢痕形成
急性炎症期若未彻底治疗,盆腔内的子宫、输卵管、卵巢会与周围组织粘连,形成瘢痕,限制器官活动。例如,输卵管粘连后牵拉子宫,会导致下腹部坠胀感;子宫与直肠粘连则可能引发肛门坠胀、排便不适。
-
盆腔充血与血液循环障碍
长期炎症导致盆腔静脉回流受阻,形成“盆腔淤血综合征”,表现为下腹部持续性胀痛,站立或劳累后加重,平卧时减轻。
科学应对慢性盆腔痛:从“止痛”到“除根”
- 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 药物止痛:短期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掩盖病情。
- 抗炎+调理:慢性期以中药治疗为主,如妇炎康片(清热利湿、散结消肿)、桂枝茯苓胶囊(活血化瘀、缓解粘连),联合物理治疗(如热敷、艾灸)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 手术松解粘连:对药物治疗无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者,可通过腹腔镜手术松解盆腔粘连,切除病灶(如输卵管积水),但术后仍需药物巩固,预防复发。
- 日常管理:5个习惯帮你“减轻疼痛”
- 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防止盆腔充血加重疼痛。
-
热敷缓解:用热水袋或暖宫贴热敷下腹部(温度40-50℃),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刺激。
-
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瑜伽(猫式伸展、蝴蝶式)、快走等,增强盆腔肌肉力量,改善血液循环,但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
-
饮食调理:少吃辛辣、生冷食物(如辣椒、冰淇淋),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燕麦),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加重盆腔压力。
-
情绪管理:长期疼痛易引发焦虑、抑郁,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朋友倾诉等方式调节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警惕!这些行为会让盆腔痛“雪上加霜”
-
自行停药:部分患者症状缓解后立即停药,导致炎症反复发作,加重粘连和疼痛。
-
过度清洁:频繁用洗液冲洗阴道,会破坏阴道菌群平衡,降低免疫力,增加病原体感染风险。
-
经期同房: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宫口开放,同房易将细菌带入盆腔,诱发急性炎症。
下腹疼痛原因复杂,若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发热、异常出血等症状,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妇科就诊,通过B超、血常规、病原体检测等明确诊断,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药或“偏方”,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