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我每次怀孕都在2个月左右流产?B超显示胚胎发育正常,激素水平也没问题啊!”28岁的王女士拿着一沓检查单,满脸困惑地问医生。她和丈夫备孕3年,经历了3次早期流产,每次都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意外终止。最终,免疫检查显示她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封闭抗体阴性——这正是生殖免疫性不孕的典型表现。事实上,约40%的反复流产与免疫因素相关,而这些“隐藏杀手”往往难以通过常规检查发现。
反复流产:免疫性不孕最典型的“警示灯”
普通流产多与胚胎染色体异常(占早期流产的50%~60%)、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内分泌失调(如孕酮不足)或感染(如TORCH病毒)相关,且多为偶发事件(首次流产风险约15%)。而免疫性不孕导致的流产具有**“复发性”和“无明显诱因性”**两大特点:
- 复发性:连续2次及以上在孕早期(<12周)或孕中期(12~28周)流产,部分患者甚至发生“生化妊娠”(受精卵着床后未发育出孕囊即流产);
- 无明显诱因性:流产前B超显示胚胎发育正常,孕酮、HCG水平达标,无子宫结构异常或感染证据,但流产组织染色体检查正常(排除胚胎自身问题)。
例如,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会因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胎盘微血栓形成,胚胎因缺血缺氧而流产;封闭抗体阴性患者则因母体无法识别胚胎为“自身组织”,启动免疫排斥反应,将胚胎“驱逐”出子宫。
除了流产,这些“隐形信号”也可能提示免疫问题
生殖免疫性不孕并非只有“反复流产”一种表现,以下情况需高度警惕:
1. “不明原因不孕”
备孕1年以上(高龄女性≥6个月),女方排卵正常、输卵管通畅、子宫正常,男方精液质量达标,却始终未孕。这类“不明原因不孕”中,约30%~40%与免疫因素相关,尤其是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
2. 胚胎着床失败(IVF反复失败)
进行试管婴儿助孕时,优质胚胎(评分≥8分的囊胚)移植2次及以上仍未着床,排除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如内膜薄、息肉)、胚胎染色体异常后,需考虑免疫因素。研究显示,抗子宫内膜抗体可破坏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导致胚胎无法“扎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过高则会直接攻击胚胎。
3.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
若备孕女性同时患有甲状腺功能异常(如桥本甲状腺炎,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ANA阳性)、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不孕风险会增加2~3倍。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进而攻击生殖细胞或胚胎。
4. 生殖道炎症或损伤史
女性若有盆腔炎、子宫内膜炎、人工流产史,或男性有前列腺炎、附睾炎,可能因生殖道黏膜破损,使精子、卵子等抗原暴露于免疫系统,诱发抗体产生。例如,人流术后子宫内膜损伤,可导致抗子宫内膜抗体阳性;慢性宫颈炎患者的宫颈黏液中易出现抗精子抗体。
高危人群:哪些人更容易“招惹”免疫性不孕?
以下几类人群需重点关注免疫指标:
-
有反复流产史(≥2次)或生化妊娠史者;
-
试管婴儿反复着床失败者(≥2次优质胚胎移植未孕);
-
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家族史者(如母亲有红斑狼疮、甲状腺疾病);
-
有生殖道感染或损伤史者(如多次人流、盆腔炎);
-
长期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者(压力可导致免疫紊乱,升高炎症因子水平)。
关键检查:这些免疫指标一个都不能少
怀疑免疫性不孕时,需在月经周期第2~4天(或非经期)空腹抽血,进行以下核心检查:
1. 抗磷脂抗体谱
- 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提示易形成血栓,导致胚胎供血不足;
- 抗β2-糖蛋白1抗体(抗β2-GP1):与复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密切相关;
- 狼疮抗凝物(LA):干扰凝血功能,增加流产和死胎风险。
2. 生殖相关抗体
- 抗精子抗体(AsAb):女性血清或宫颈黏液阳性,男性精液阳性,均可影响精子活力和精卵结合;
- 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破坏子宫内膜,降低着床成功率;
- 抗卵巢抗体(AoAb):损伤卵巢功能,导致卵泡发育不良或排卵障碍。
3. 封闭抗体(APLA)
阴性提示母体对胚胎的“保护性免疫”缺失,需通过丈夫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主动免疫)或免疫球蛋白输注(被动免疫)改善。
4. 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
治疗原则:“精准抑制”而非“全面封杀”免疫系统
免疫性不孕的治疗核心是**“调节免疫平衡”**,而非盲目“增强”或“抑制”免疫,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方案:
1. 抗磷脂综合征(APS)
- 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皮下注射,预防胎盘血栓;
- 免疫抑制: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日)联合羟氯喹,降低抗体活性。
2. 抗精子/子宫内膜抗体阳性
- 隔绝疗法:避孕套避孕3~6个月,减少抗原刺激;
- 药物治疗:强的松(5~10mg/日)或地塞米松短期使用,降低抗体滴度;
- 中医调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黄芩)辅助治疗。
3. 封闭抗体阴性
- 主动免疫:抽取丈夫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皮下注射到妻子前臂,每3~4周1次,共3~4次,诱导封闭抗体产生;
- 被动免疫:孕期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增强母体对胚胎的耐受性。
4. NK细胞活性过高
备孕建议:免疫性不孕患者的“护胎指南”
-
孕前筛查:有反复流产或不明原因不孕史者,孕前务必完成免疫全套检查(抗磷脂抗体谱、生殖抗体、封闭抗体等),避免盲目试孕;
-
孕期监测:确诊免疫性不孕的患者,一旦怀孕需尽早(孕4~6周)开始保胎治疗,定期监测抗体滴度、凝血功能(如D-二聚体)及胚胎发育;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熬夜、焦虑(压力会升高炎症因子),饮食中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坚果),改善免疫状态;
-
避免过度治疗:单一抗体弱阳性(如抗精子抗体IgM弱阳性)且无临床症状者,无需药物干预,可通过避孕套隔绝+自然试孕观察3~6个月。
如果您有反复流产、试管婴儿反复失败或长期不明原因不孕的经历,切勿忽视免疫因素的可能。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的生殖免疫专科或不孕不育门诊就诊,进行全面的免疫指标筛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免疫性不孕虽然“隐蔽”,但并非无法攻克,科学干预+精准保胎,多数患者都能顺利诞下健康宝宝。记住,盲目保胎或放弃治疗都是不可取的,信任医生、积极配合,才是迎接新生命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