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何高评分胚胎仍移植失败?本文解析胚胎评分的3大误区,深度科普NICS无创筛查技术原理,通过检测囊胚培养液DNA评估染色体,帮助反复失败患者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胚胎评分的3大认知误区
-
误区1:评分越高,着床率一定越高
临床数据显示,D3优质胚胎(Ⅰ级)的平均着床率约30%-40%,而4AA级囊胚着床率约50%-60%,但这一结果未排除染色体异常因素。若结合NICS筛选染色体正常的胚胎,着床率可提升至70%-80%。
-
误区2:低评分胚胎无需保留
约15%-20%的Ⅲ级D3胚胎可发育为囊胚,其中部分经NICS检测为整倍体。例如,某生殖中心数据显示,低评级囊胚(如3BC级)经NICS筛选后移植成功率达45%,远超预期。
-
误区3:评分相同的胚胎潜能一致
即使形态学参数完全相同的胚胎,其染色体状态和代谢活性可能差异显著。AI辅助胚胎评估(如Time-lapse技术)可通过动态发育参数(如卵裂时间、碎片变化)进一步区分,但仍无法替代基因层面的检测。
NICS技术:破解评分局限的“金钥匙”
技术原理:囊胚在培养过程中会释放少量DNA到培养液中,NICS通过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WGA)和二代测序(NGS),分析这些DNA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判断胚胎是否存在非整倍体(如21三体、18三体)或结构异常(如微缺失/重复)。
与传统PGT的对比:
指标 |
NICS |
传统PGT(活检) |
取样方式 |
培养液无创取样 |
滋养层细胞活检(有创) |
胚胎损伤风险 |
无 |
约1%-3%(活检导致损伤) |
检测成功率 |
接近100% |
约95%(可能因活检失败) |
适用胚胎阶段 |
仅囊胚(第5-6天) |
卵裂期或囊胚 |
NICS技术的临床应用场景
- 反复种植失败(RIF)患者:2次及以上移植失败,尤其是高评分胚胎失败,需排查染色体异常,NICS可使后续移植成功率提升2-3倍。
- 高龄孕妇(≥35岁):优先选择囊胚培养+NICS,减少无效移植周期,降低时间和经济成本。
- PGT活检后无可用胚胎者:部分患者因胚胎活检后检测失败或染色体异常,可尝试对剩余低评级囊胚进行NICS检测,挖掘潜在可移植胚胎。
NICS检测流程与注意事项
- 检测流程:
- 囊胚培养至第5-6天→抽取100-200μL培养液→DNA提取与扩增→NGS测序→AI分析染色体结果→出具报告(约3-5天)。
- 注意事项:
期(3期及以上)的囊胚可进行检测,未达囊胚阶段的胚胎培养液DNA含量不足,易导致假阴性;
- 避免培养液污染:培养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母体细胞或外界DNA干扰结果;
- 结合临床判断:NICS结果为“染色体正常”仅提示胚胎遗传风险低,仍需考虑子宫内膜容受性、母体免疫状态等因素。
专家共识:NICS技术的未来与挑战
目前,NICS技术已被纳入《中国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查技术规范(2024版)》推荐方案,但其仍面临挑战:
- 成本较高:单次检测费用约5000-8000元,高于传统胚胎评分(无额外费用);
- 技术局限性:无法检测染色体平衡易位、单基因病等结构异常,需与PGT技术联合使用;
- 数据积累不足:针对罕见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准确率仍需更多临床数据验证。
若您存在反复移植失败、高龄、流产史等情况,建议主动与医生沟通NICS检测的可行性。胚胎评估是“多维度决策”,需结合形态学、遗传学、临床病史综合判断,切勿因单一指标盲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