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腹部疼痛是生殖道感染的“预警信号”,但常被误认为普通痛经或肠胃不适。从疼痛部位、性质、伴随症状入手,教你精准识别生殖道感染,了解其对生育和健康的长期影响,强调早诊早治的重要性。
解码疼痛:生殖道感染的“疼痛地图”
生殖道感染引发的疼痛并非“一刀切”,不同部位感染的疼痛特点差异显著,可通过以下细节初步判断:
感染类型 |
疼痛位置 |
疼痛性质 |
典型伴随症状 |
宫颈炎 |
下腹正中或腰骶部 |
隐痛、性交后加重 |
白带带血、外阴瘙痒 |
子宫内膜炎 |
下腹正中 |
持续性坠痛、经期加重 |
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 |
输卵管炎 |
单侧下腹(左/右) |
刺痛或胀痛,可放射至腰部 |
发热、白带呈脓性 |
盆腔炎 |
整个下腹部或盆腔 |
剧烈疼痛、压痛明显 |
高热、寒战、恶心呕吐 |
警惕“非典型疼痛”:易被忽视的感染信号
部分生殖道感染疼痛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 支原体感染:早期仅表现为下腹轻微酸胀,伴尿道口稀薄分泌物,易被误认为“劳累”;
- 慢性宫颈炎:疼痛放射至腰骶部,被误当作“腰肌劳损”;
- 老年性阴道炎: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下降,感染后下腹隐痛,常伴阴道干涩、灼热感。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高度怀疑生殖道感染:
- 疼痛持续超过3天,休息后无缓解;
- 月经周期外出现异常出血或褐色分泌物;
- 排尿时尿道刺痛,伴下腹坠痛(提示尿道-生殖道联合感染)。
从疼痛到不孕:生殖道感染的“进阶危害”
- 短期危害:
- 急性感染未控制可引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如盆腔脓肿破裂);
- 孕期感染增加胎膜早破、早产风险,新生儿可能患结膜炎或肺炎。
- 长期危害:
- 输卵管堵塞:炎症导致输卵管黏膜粘连,精子与卵子无法结合,是女性不孕的首要原因;
- 子宫内膜异位症:反复感染刺激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引发痛经和性交痛;
- 慢性盆腔痛综合征:盆腔组织纤维化,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科学防治:从日常预防到规范治疗
- 预防措施:
- 避免不洁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 经期勤换卫生巾,选择透气品牌,避免盆浴;
- 定期妇科检查:有性生活女性每年做一次宫颈筛查(TCT+HPV)和阴道分泌物检查。
- 治疗原则:
- 精准用药: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药物(如淋病用头孢曲松钠,支原体用阿奇霉素);
- 足疗程治疗:急性盆腔炎需抗生素治疗14天,慢性感染可能需联合物理治疗(如盆腔理疗);
- 随访复查:治疗结束后1-2周复查分泌物,确保病原体彻底清除。
下腹部疼痛可能隐藏生殖道感染风险,尤其是有性生活、育龄期女性需格外警惕。若出现疼痛伴分泌物异常、发热等症状,切勿自行服用止痛药,应尽快到医院妇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遵医嘱治疗,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影响生育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