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是许多患者关心的潜在风险。它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会出现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什么?会有哪些症状?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是人体对促排卵药物产生过度反应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以双侧卵巢多个卵泡发育、卵巢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导致体液和蛋白外渗至胸腔、腹腔等“第三间隙”,引发全身病理生理改变。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症状:
最常见,发生率约10%-20%,表现为轻微腹胀、下腹部不适、卵巢轻度增大(直径<5cm),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 中度症状:腹胀加重,伴随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卵巢直径5-10cm,B超可见少量腹水(<1.5L),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重度症状:发生率约0.5%-5%,表现为大量腹水、胸水,导致呼吸困难、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600ml)、体重快速增加(每天增加>1kg),严重者出现血液浓缩、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伤,甚至休克,需紧急住院治疗。
为什么会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哪些人属于高危人群?
OHSS的发生主要与促排卵药物使用及个体反应差异相关,具体原因包括:
药物因素:
促排卵药物(如促性腺激素、HCG)刺激多个卵泡同时发育,导致雌激素水平急剧升高,诱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释放,增加血管通透性。 2. 个体敏感性: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年轻女性(<35岁)、体重过轻(BMI<18.5)或有OHSS病史者,卵巢对药物敏感性更高,风险显著增加。 3. HCG使用:取卵后注射HCG支持黄体功能,或妊娠后内源性HCG升高,可能加重卵巢刺激反应,尤其多胎妊娠时风险更高。
如何诊断与治疗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B超检查(卵巢大小、腹水/胸水)及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肝肾功能等)。治疗原则为对症支持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处理:
轻度OHSS: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多饮水(每日2000-3000ml),进食高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鱼肉),定期监测体重、腹围及尿量,多数1-2周可自行恢复。 中度OHSS:需住院观察,给予静脉补液(生理盐水、白蛋白)纠正血容量不足,监测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如腹水导致腹胀明显,可在B超引导下穿刺放腹水缓解症状。 重度OHSS:需转入重症监护,重点纠正低血容量、防治血栓(使用低分子肝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行胸腔/腹腔穿刺引流,甚至终止妊娠(罕见情况)。
如何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OHSS的预防重于治疗,关键在于规范促排卵方案及密切监测:
1. 个体化用药:医生根据患者卵巢储备(如AMH、窦卵泡数)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超生理刺激。PCOS患者优先选择温和方案(如来曲唑),减少促性腺激素用量。
2. 扳机药物选择:对于高危人群,取卵前可使用GnRH拮抗剂(如加尼瑞克)替代HCG触发排卵,降低OHSS发生率。
3. 提前冷冻胚胎:若促排卵过程中雌激素水平过高(如>5000pg/ml)或卵泡数量过多(>20个),建议取消新鲜胚胎移植,将胚胎冷冻保存,待卵巢功能恢复后再行冻胚移植。
4. 密切监测与及时干预:治疗期间定期B超监测卵泡数量及大小,动态检测雌激素水平,一旦发现过度反应倾向,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暂停用药。
OHSS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在OHSS恢复期间,患者需注意以下几点,以促进身体康复:
避免剧烈活动:卵巢增大时剧烈运动可能导致卵巢扭转或破裂,应选择散步等轻度活动,避免弯腰、跳跃、性生活等。 - 饮食与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如瘦肉、豆制品、蛋白粉),减少盐分摄入,避免加重水肿。 - 症状监测:每日记录体重、腹围、尿量,若出现体重单日增加>1kg、腹胀加重、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症状,立即联系医生。 - 心理调节:OHSS可能导致焦虑、紧张情绪,患者可通过听音乐、与家人沟通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OHSS与妊娠的关系
妊娠后,内源性HCG水平升高可能加重OHSS症状,延长恢复时间。因此,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建议是否取消新鲜周期移植。若已妊娠,需加强孕期监测,密切关注卵巢大小、腹水变化及胎儿发育情况,多数患者在孕早期后症状会逐渐缓解。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是促排卵治疗中需警惕的并发症,但其发生与药物剂量、个体敏感性密切相关。只要在正规医院规范治疗、密切监测,多数患者可通过预防措施降低风险,即使发生OHSS,及时干预后预后良好。
促排卵治疗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隐瞒病史。如出现腹胀、恶心、尿量减少等疑似OHSS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选择正规生殖中心,严格遵循医嘱,是保障生育安全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