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中,“卵巢刺激”是常见步骤,但许多患者对其目的和安全性存在疑问。卵巢刺激究竟是为了什么?是否会对卵巢造成伤害?
卵巢刺激,又称促排卵治疗,是通过药物促进卵巢内多个卵泡同时发育成熟的过程,其核心目的是为辅助生殖技术(ART)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卵子,提高受孕成功率。正常女性每个月经周期仅能自然发育1个优势卵泡,而试管婴儿等技术需要获取多个卵子以增加受精、胚胎培养及移植的机会。例如,通过卵巢刺激,医生可在一个周期内获得10-15个成熟卵子,经过体外受精后筛选优质胚胎移植,从而提升妊娠率。
卵巢刺激主要适用于以下人群:1. 排卵障碍患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下丘脑性闭经),通过药物诱导卵泡发育;2. 试管婴儿(IVF)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患者,需多个卵子以提高治疗效率;3.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者,通过刺激尽可能获取残余卵泡;4. 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结合人工授精(IUI)改善受孕概率。促排卵药物通常包括促性腺激素(如FSH、LH)、克罗米芬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卵巢功能、基础卵泡数量等制定个体化方案。
卵巢刺激的过程需严格监测,以平衡卵子数量与卵巢过度刺激风险。治疗前,医生会通过性激素六项(如FSH、AMH)、B超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确定药物类型及剂量。治疗期间,定期进行B超监测卵泡大小及数量,同时检测雌激素水平,避免卵泡过度发育。当主导卵泡直径达18-20mm时,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触发排卵,36小时后通过取卵手术获取卵子。
尽管卵巢刺激能提高辅助生殖成功率,但也可能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OHSS是由于卵巢对促排卵药物过度反应,导致卵泡大量发育、卵巢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腹水、胸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轻度OHSS可通过休息、补液缓解,重度则需住院治疗,甚至取消本周期胚胎移植。为降低风险,医生会对高风险人群(如年轻、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调整用药方案,如减少HCG剂量或改用GnRH-a触发排卵。
卵巢刺激的远期安全性是患者关注的重点。目前研究表明,短期促排卵治疗不会增加卵巢早衰或卵巢癌风险,但多次刺激可能导致卵巢储备功能暂时下降,通常休息1-2个月经周期即可恢复。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频繁促排,治疗期间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剧烈运动。
卵巢刺激是辅助生殖技术的重要环节,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备孕女性若存在排卵障碍或需要试管婴儿治疗,应选择正规医院生殖中心,完善术前检查,充分沟通治疗方案及风险。如促排卵期间出现腹胀、腹痛、尿量减少等症状,需立即联系医生排查OHSS,切勿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