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胎停时,医生说‘优胜劣汰’,可这次我还是怕……到底要做哪些检查才能放心?”——胎停的经历让很多女性对再次怀孕充满恐惧,而“检查”成了她们寻求安全感的重要方式。但检查并非越多越好,精准、及时的项目才能真正降低风险。
胎停史女性,孕早期必做的8项检查
血HCG测定:判断胚胎活性的“黄金指标”
- 检查时间:排卵后7-10天(或月经推迟3-5天)首次检测,之后每48-72小时复查一次。
- 正常范围:孕早期HCG翻倍速度为每48小时增长≥66%,例如:第1天HCG为100mIU/ml,第3天应≥266mIU/ml。
- 异常提示:若翻倍不足50%,可能提示胚胎发育不良或宫外孕;若HCG持续下降,需警惕胎停。
孕酮检测:评估黄体功能,避免“盲目补孕酮”
- 检查时间:与HCG同时检测,建议空腹抽血。
- 参考范围:孕早期正常孕酮值为20-30ng/ml(或63.6-95.4nmol/L)。
- 注意:孕酮水平个体差异大,且呈脉冲式分泌,单次偏低无需紧张,需结合HCG和B超综合判断。若孕酮<15ng/ml且HCG翻倍差,可能提示黄体功能不足。
甲状腺功能检查:避免“隐形杀手”影响胚胎
- 检查项目:TSH(促甲状腺激素)、FT3、FT4、TPO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 检查时间:孕前未查者,确认怀孕后立即检查;孕前已查且异常者,
- 异常处理:TSH>2.5mIU/L提示亚临床甲减,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将TSH控制在2.5mIU/L以下;TPOAb阳性者即使TSH正常,也需密切监测,避免孕期甲状腺功能波动。
抗磷脂抗体检测:排查免疫性流产风险
- 检查项目:抗心磷脂抗体(ACL)、抗β2糖蛋白1抗体(抗β2-GP1)、狼疮抗凝物(LA)。
- 检查时间:孕前或孕早期(孕6周前),若结果阳性,需在孕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或阿司匹林抗凝治疗,降低血栓风险。
子宫B超:确认宫内妊娠,排除结构异常
- 检查时间:孕6-7周(停经42-49天),此时可观察到孕囊、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
- 重点关注:排除宫外孕(如附件区包块、宫内无孕囊)、孕囊位置(避免着床在瘢痕处)及子宫结构问题(如子宫肌瘤、宫腔粘连)。
凝血功能检查:预防血栓前状态
- 检查项目: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异常提示:D-二聚体升高或血小板聚集率>70%,可能提示血栓前状态,需在医生指导下抗凝治疗。
血糖及胰岛素检查:排查妊娠糖尿病风险
- 检查时间:孕前未查者,孕早期(孕8-12周)进行空腹血糖及胰岛素释放试验。
- 干预目标:空腹血糖<5.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避免高血糖对胚胎发育的不良影响。
血型及抗体检查:预防母胎血型不合
检查结果异常,如何针对性干预?
胚胎发育不良(HCG翻倍差、无胎心)
- 处理原则:若B超提示孕囊平均直径>2.5cm仍无胎芽,或胎芽长度>7mm仍无胎心,结合HCG持续下降,需考虑胎停,及时终止妊娠并排查染色体异常(如胚胎染色体检查)。
黄体功能不足(孕酮<15ng/ml+HCG翻倍可)
- 干预方式:口服黄体酮胶囊(200-300mg/日)或阴道用黄体酮凝胶,补充至孕10-12周(胎盘形成后),避免突然停药导致孕酮波动。
免疫异常(抗磷脂抗体阳性)
检查频率:不同风险等级,监测重点不同
低风险人群(1次胎停+检查无异常)
- 检查频率:孕6-7周做1次B超确认胎心,孕11-13周做NT检查,常规产检即可。
高风险人群(≥2次胎停或明确病因者)
检查是“安心”,而非“焦虑”的来源
有胎停史的孕妈不必因“检查项目多”而恐慌,每项检查都是为了精准识别风险、避免盲目干预。记住:检查结果异常≠胎停,及时就医、遵医嘱调整方案,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妊娠顺利。
立即携带既往胎停相关病历(如清宫报告、胚胎染色体结果)到医院产科或复发性流产专科就诊,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检查清单,让每一次检查都成为“好孕”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