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这种情况取到精子的概率有多大?”这是无精症患者最关注的核心问题。事实上,取精成功率并非“一刀切”,而是与无精症类型、睾丸功能、技术选择等密切相关。
梗阻性无精症:取精成功率超90%,生育希望高
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睾丸生精功能正常,仅因输精管道堵塞(如先天性输精管缺如、炎症粘连)导致精子无法排出。取精成功率:附睾穿刺(PESA)约90%,睾丸穿刺(TESA)约95%,几乎均可找到精子。
影响因素:
-
梗阻部位:附睾梗阻取精成功率高于输精管梗阻,因附睾内精子更成熟;
-
穿刺技术:经验丰富的医生可精准定位附睾,减少穿刺次数,提高精子获取率;
-
术后护理:取精后避免感染,保持阴囊清洁,不影响后续取精。
非梗阻性无精症:成功率30%~50%,显微取精成“救命稻草”
非梗阻性无精症因睾丸生精功能障碍导致精子生成减少或缺失,取精难度较高。传统穿刺取精成功率仅10%~20%,而显微取精术(Micro-TESE) 可将成功率提升至30%~50%,具体因病因不同差异显著:
- 克氏综合征(47,XXY):显微取精成功率约50%,年龄越小成功率越高(35岁后下降明显);
- Y染色体微缺失(AZFc区缺失):成功率约40%~60%,精子多为局灶性分布,需通过显微镜精准定位;
- 隐睾术后:成功率约30%~40%,取决于睾丸下降时的损伤程度;
- 特发性无精症(原因不明):成功率约20%~30%,可能与基因表达异常有关。
关键影响因素:
-
睾丸体积:睾丸长径>4cm的患者成功率显著高于<3cm者,小睾丸患者需优先考虑显微取精;
-
激素水平:FSH(促卵泡生成素)轻度升高(<20mIU/ml)者成功率较高,显著升高(>30mIU/ml)提示生精功能严重受损,成功率降低;
-
年龄:男性35岁后睾丸生精能力逐渐下降,建议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尽早治疗,避免错过最佳取精时机。
取精失败了怎么办?别慌,这些方法能“补救”
调整方案:若首次穿刺取精失败,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可换另一侧睾丸或附睾穿刺;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建议直接转显微取精术,避免反复盲目穿刺损伤睾丸。
药物预处理:部分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可通过促性腺激素(如hCG、hMG)或芳香化酶抑制剂(如来曲唑)治疗3~6个月,改善睾丸微环境,提高取精成功率。临床数据显示,约15%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可通过精液离心找到精子。
供精辅助生殖:若多次取精失败且睾丸活检确认无精子,可考虑供精试管婴儿(AID),选择正规精子库的捐赠精子,妊娠率可达40%~50%,且孩子与母亲有血缘关系,同样能实现家庭圆满。
提高取精成功率的3个实用技巧
选对医院和医生:显微取精术对设备和医生经验要求极高,建议选择年手术量>200例的生殖中心,主刀医生需具备泌尿外科和生殖医学双重背景,可将成功率提升10%~15%。
术前做好身体调理:取精前3个月避免熬夜、吸烟、酗酒,减少睾丸局部高温(如泡温泉、久坐),多吃富含锌(牡蛎、坚果)、硒(深海鱼、蘑菇)的食物,改善精子生成环境。
心理调节:过度焦虑会导致体内激素紊乱,影响睾丸血流。取精前可通过冥想、深呼吸或心理咨询缓解紧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如阿普唑仑),不影响精子质量。
取精后精子质量差?ICSI技术来“助攻”
即使取到的精子数量少、活力低(如畸形精子、不动精子),也可通过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 技术实现受精。医生在显微镜下挑选形态正常的精子,用显微针直接注入卵子内,受精率可达70%~80%,与正常精子无显著差异。案例:某患者显微取精仅获得1条不动精子,通过ICSI成功受精并发育为优质胚胎,最终诞下健康女婴。
无精症取精成功率并非绝对,患者需理性看待,避免因一次失败而放弃希望。建议首次就诊时完成全面检查(如染色体核型、Y染色体微缺失、睾丸超声),让医生制定长期治疗计划。取精后若成功获得精子,可冷冻保存备用,减少重复手术风险。记住,科学选择、积极配合,多数无精症患者都能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实现生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