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后1个月瘦了10斤,以为稳了,结果第2个月突然胖回来5斤,是不是试管把体质搞差了?”不少年轻试管妈妈遭遇“体重过山车”。事实上,试管产后体重反弹多因方法不当,而非身体“变差”,掌握以下真相,就能避免走弯路。
“断崖式节食”是反弹元凶
年轻妈妈急于恢复身材,常采用“极端节食”(每日热量<1200大卡),短期内体重下降快,但会导致:
- 肌肉流失:身体分解肌肉供能,基础代谢率降低,一旦恢复饮食,脂肪迅速堆积(“易胖体质”由此形成)。
- 乳汁减少:节食导致蛋白质、脂肪摄入不足,乳汁质量下降,影响宝宝发育,还可能引发脱发、月经不调。
正确做法:每日热量摄入=基础代谢率+500大卡(哺乳期需求),例如,体重55kg、轻度活动的妈妈,每日需摄入1800-2000大卡,保证蛋白质(1.2-1.5g/kg体重)和膳食纤维(25-30g/天)。
“不动比动错更可怕”
部分妈妈认为“月子里要静养”,长期卧床导致:
- 血液循环减慢:下肢水肿加重,脂肪燃烧效率降低,产后1个月脂肪堆积速度比运动组快2倍。
- 盆底肌松弛:缺乏运动导致盆底肌修复延迟,可能出现漏尿、子宫脱垂,影响后续运动能力。
正确做法:
- 产后1-2周:卧床时进行踝泵运动(勾脚-伸脚,每组20次)、腹式呼吸,预防血栓和肠粘连。
- 产后3-6周:在医生评估后,开始凯格尔运动(收缩肛门5秒,
放松5秒,每日3组)、靠墙站立(每日10分钟),增强核心稳定性。
激素波动是“隐形推手”
试管产后激素变化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体重管理重点不同:
-
产后1-2周:雌激素、孕激素骤降,导致情绪低落、食欲下降,易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脱水+恶露排出),此时不可掉以轻心,需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淡盐水、蔬菜汤),避免脱水影响代谢。
-
产后2-6周:泌乳素升高,促进乳汁分泌,同时可能导致食欲亢进(“饿奶”现象),需选择低热量、高营养密度食物(如鸡胸肉、西兰花、燕麦),避免用蛋糕、薯片等“垃圾食品”充饥。
-
产后6周后:激素水平趋于稳定,但甲状腺功能可能因孕期负荷出现波动(表现为疲劳、体重难降),建议检测甲状腺功能,若TSH升高(甲减倾向),需在医生指导下补充优甲乐,同时增加深海鱼(如三文鱼)、坚果(如核桃)等富含硒元素的食物,调节甲状腺功能。
“局部塑形”比“整体减重”更重要
年轻妈妈常纠结体重数字,却忽视围度变化。例如,体重相同的两人,体脂率低者(肌肉多、脂肪少)看起来更瘦。试管产后重点应放在:
心理调节是“长效保障”
试管妈妈经历了促排、取卵、移植的艰辛,产后易因身材变化产生“自我否定”情绪,进而通过暴饮暴食缓解压力。建议:
试管产后体重反弹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错误方法“对抗”身体。记住,恢复是一场“持久战”,而非“闪电战”。建议前3个月聚焦“身体修复”(盆底肌、腹直肌、激素调节),3-6个月侧重“塑形减脂”,6个月后进入“长期管理”。只要坚持科学饮食、适度运动、积极心态,你会发现,产后的自己不仅能恢复身材,还能收获更强的体能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