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年32岁,还没生孩子,最近体检AMH值只有1.8ng/ml,医生说卵巢储备功能偏低,是不是快早衰了?”随着晚婚晚育成为趋势,越来越多女性关注“卵巢年龄”。其实,卵巢功能从35岁开始自然衰退,但科学规划生育、定期监测,能有效预防早衰,实现“优生优育”。
适龄生育:25-35岁是卵巢“黄金期”
女性一生约有400-500个卵泡发育成熟,35岁后卵泡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卵巢早衰风险增加。研究显示,35岁后女性AMH值每年下降12%,40岁后自然受孕率仅为25岁的1/3。
建议:
定期检查:30岁后每年做1次“卵巢体检”
卵巢功能衰退早期无明显症状,定期检查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建议30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1次卵巢功能评估,重点包括:
- AMH(抗苗勒氏管激素):反映卵巢储备卵泡数量,正常值2-6.8ng/ml,<1.1ng/ml提示储备功能下降,<0.5ng/ml为严重衰退。
- 性激素六项:月经第2-4天检测,FSH(促卵泡生成素)>10IU/L提示卵巢功能减退,>25IU/L可能为卵巢早衰。
- 妇科超声:观察卵巢大小(正常约4×3×1cm)和窦卵泡数(AFC,单侧<5个提示储备减少)。
高危人群需“重点防护”,降低早衰风险
以下人群卵巢早衰风险较高,需加强预防:
- 家族史:母亲或姐妹40岁前绝经,本人风险增加2-3倍,建议30岁后每半年检查AMH。
-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抗体可能攻击卵巢组织,导致卵泡破坏,需定期监测卵巢功能+控制原发病。
生育后保养:别让“月子病”拖垮卵巢
产后女性激素水平波动大,若保养不当易引发卵巢功能紊乱:
-
避免过度劳累:产后1年内保证充足休息,避免熬夜照顾婴儿(可与家人轮流分担),过度疲劳会导致雌激素水平骤降。
-
及时哺乳:哺乳可促进催乳素分泌,抑制排卵,让卵巢“休养生息”。研究显示,哺乳1年以上的女性,卵巢早衰风险降低18%。
-
产后复查:42天复查时重点检查性激素六项和卵巢超声,及时发现产后内分泌紊乱。
适龄生育和定期检查是预防卵巢早衰的重要手段。30岁以上女性应每年进行卵巢功能评估,有家族史、手术史等高危因素者需增加检查频率。若检查发现AMH降低、FSH升高等异常,应及时到生殖科或妇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生育计划和调理方案,切勿自行用药或轻信“卵巢保养”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