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岁后想做试管婴儿,医生让我先查AMH,这个指标到底是什么?数值低是不是就没希望了?”随着生育年龄推迟,越来越多女性关注卵巢功能对试管婴儿的影响。AMH检查作为评估卵巢储备的“黄金标准”,能提前预判卵子数量和质量,是制定试管方案的关键依据。
AMH:卵巢储备的“晴雨表” 1. 什么是AMH? AMH由卵巢内窦前卵泡和小窦卵泡的颗粒细胞分泌,其水平与卵巢内卵泡数量直接相关,可反映女性的“卵子库存”。
2. AMH参考值与生育能力
年龄阶段 |
AMH正常范围(ng/ml) |
生育能力评估 |
<30岁 |
2.0-6.8 |
卵巢储备良好,卵子数量充足 |
30-35岁 |
1.5-4.0 |
储备正常,建议尽早规划生育 |
35-40岁 |
1.0-2.5 |
储备下降,卵子数量减少 |
>40岁 |
<1.0 |
储备严重不足,需积极干预 |
注意:AMH仅反映卵子数量,不直接代表质量。部分女性AMH低但卵子质量高,仍可能通过试管成功受孕。
AMH对试管婴儿的三大影响 1. 预测促排卵效果 AMH值越高,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反应性越好,获卵数越多(如AMH>4ng/ml的女性,平均获卵数可达10-15个);AMH<1ng/ml的女性,可能出现促排卵效果差、获卵数少(<3个),需采用微刺激或自然周期取卵。
2. 决定促排卵方案选择
- 高AMH(>6.8ng/ml):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卵巢对促排卵药物敏感,易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需采用低剂量促排卵方案(如拮抗剂方案),减少药物用量,降低并发症风险。
- 中AMH(2.0-6.8ng/ml):卵巢储备正常,可选择常规长方案或短方案,平衡获卵数与卵子质量。
- 低AMH(<1.0ng/ml):提示卵巢功能衰退,需采用“温和刺激”策略(如微刺激方案、自然周期取卵),避免过度耗损卵泡,同时结合胚胎冷冻技术累积优质胚胎。
3. 影响试管成功率与妊娠结局
- 获卵数与胚胎数量:AMH低的女性获卵数少,可移植胚胎数量减少,可能需要多次取卵才能累积可移植胚胎。
- 卵子质量与染色体异常风险:随年龄增长,AMH下降的同时,卵子染色体异常率升高(如40岁以上女性卵子非整倍体率>50%),导致胚胎着床率降低、流产风险增加。
AMH异常的应对策略 1. AMH低(卵巢储备不足)
- 尽早启动治疗:AMH下降不可逆,建议确诊后尽快进入试管周期,避免拖延导致卵子数量进一步减少。
- 优化促排卵方案:联合使用生长激素(GH)改善卵子质量,或采用“黄体期促排卵”技术增加获卵机会。
- 考虑辅助生殖技术升级:如采用PGS/PGD筛选健康胚胎,提高着床成功率;若多次取卵失败,可评估供卵指征。
2. AMH高(多囊卵巢倾向)
- 控制促排卵风险:避免使用长效促排卵药物,定期监测卵泡发育(如每隔2-3天B超检查),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 预防OHSS:取卵后补充白蛋白、羟乙基淀粉,避免剧烈运动,多饮水促进尿液排出,降低腹水风险。
AMH检查的常见误区
- “AMH低=无法怀孕”:AMH低仅代表卵子数量少,若卵子质量良好(如染色体正常),仍有成功妊娠的可能。
- “AMH越高越好”:AMH过高(如>10ng/ml)可能提示PCOS,反而增加促排卵难度和并发症风险。
- “AMH检查可替代其他卵巢评估”:需结合窦卵泡数(AFC)、基础FSH等指标综合判断,例如AMH正常但AFC<5个,仍提示卵巢储备不足。
AMH检查是试管婴儿前评估卵巢功能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标准。建议女性在月经周期第2-3天结合基础性激素、阴道B超等检查,让医生全面评估生育潜力。若AMH异常,不必过度焦虑,及时到正规生殖中心咨询,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记住,科学检查+规范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卵巢功能,提高试管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