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性生活提不起兴趣,是老了还是激素出了问题?”不少男性在35岁后会面临这样的困惑。性欲作为人类本能,受激素、心理、情感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中雄性激素是核心驱动力。
雄性激素:性欲的“发动机”
雄性激素对性欲的影响贯穿男性一生:
- 青春期:睾酮水平飙升,促使性器官发育和性意识觉醒,性欲逐渐增强;
- 成年期:睾酮维持在稳定水平,性欲处于高峰,是生育和性生活的黄金期;
- 中老年期:睾酮下降,性欲逐渐减退,部分男性可能出现“男性更年期”症状(如潮热、情绪低落)。
医学研究表明,男性性欲与血清睾酮水平呈正相关:当睾酮低于10nmol/L时,约50%的人会出现性欲减退;低于8nmol/L时,该比例升至70%以上。
哪些信号提示激素相关性性欲减退?
除了对性生活兴趣下降,激素异常还可能伴随以下表现:
- 晨勃减少:健康男性晨勃频率随睾酮水平波动,若长期无晨勃,需警惕激素问题;
- 情绪变化:易怒、焦虑、抑郁,对以往爱好失去兴趣;
- 体能下降:肌肉力量减弱,运动耐力降低,易疲劳;
- 生理变化:胡须、阴毛生长变慢,乳房轻度发育,睾丸体积缩小。
若出现上述2项以上症状,建议进行激素检查(最佳检查时间为早上8~10点,此时睾酮水平最高)。
性欲减退≠激素缺乏,这些因素也可能“偷走”性趣
-
心理因素:工作压力大、夫妻感情不和、性经验不足等,可能导致“心理性性欲减退”,此类患者激素水平通常正常。
-
疾病影响:糖尿病(损伤神经和血管)、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甲减均可能降低性欲)、前列腺炎(性交疼痛抑制性冲动)等。
-
药物副作用:抗抑郁药(如舍曲林)、降压药(如β受体阻滞剂)、激素类药物(如雌激素)等,可能影响性欲。
-
年龄与生理衰退:即使激素正常,50岁后男性性欲也会自然下降,这是生理衰老的表现,与激素缺乏的病理状态需区别对待。
改善性欲减退:从调节激素到心理干预
- 针对激素异常的治疗:
- 确诊睾酮缺乏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如十一酸睾酮注射剂),通常治疗3~6个月后性欲会明显改善;
- 避免滥用“补肾”药物:部分中药含植物雌激素,可能进一步降低睾酮水平。
- 生活方式调整:
- 控制体重:肥胖会导致睾酮转化为雌激素,腰围>90cm的男性激素异常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倍;
-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睾丸血管,酒精直接抑制睾酮合成,建议逐步戒烟,每周饮酒不超过2次;
- 规律作息:晚上10点前入睡,保证深度睡眠(夜间11点~凌晨3点是睾酮分泌高峰)。
- 心理与情感调节:
- 与伴侣沟通:共同营造浪漫氛围,通过拥抱、亲吻等非性刺激提升亲密感;
- 压力管理:通过运动(如瑜伽、慢跑)、冥想或心理咨询缓解焦虑,必要时寻求性治疗师帮助。
- 疾病与药物管理:
就医提示与科学建议
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到男科或内分泌科就诊:
- 性欲减退持续6个月以上,影响夫妻关系;
- 伴随睾丸疼痛、乳房异常增大、体重骤变等症状;
- 自行调节生活方式3个月后无改善。
性欲存在个体差异,并非“越高越好”。只要性生活频率不影响双方感情,无需过度追求“年轻时的状态”。若确诊激素缺乏,需定期复查(每3~6个月一次),避免长期激素治疗引发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