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明明怀上了,为什么又流产了?”这是许多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共同困惑。数据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自然流产率高达30%-50%,是正常女性的2-3倍。究竟这种“异位”的内膜如何悄悄破坏“孕育之路”?
盆腔微环境紊乱:胚胎着床的“绊脚石”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如卵巢巧克力囊肿、盆腔腹膜病灶)会反复出血、发炎,引发盆腔粘连和慢性炎症。炎症刺激导致腹腔液中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有害物质”增多,这些物质会:
-
干扰输卵管功能:粘连的输卵管无法灵活抓取卵子,或影响受精卵运输,增加宫外孕风险;
-
破坏卵巢储备:卵巢巧克力囊肿会直接损伤卵巢组织,导致卵泡质量下降,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升高;
-
影响胚胎着床:炎症因子可抑制子宫内膜的血液供应,使胚胎难以“扎根”,即使着床也易因营养不足而流产。
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胚胎的“土壤”不再肥沃
子宫内膜是胚胎着床的“土壤”,而子宫内膜异位症会通过以下方式破坏“土壤质量”:
-
激素失衡:异位内膜组织会分泌雌激素,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抑制孕激素受体表达。孕激素不足会使子宫内膜无法转化为“分泌期”,胚胎失去着床环境;
-
免疫紊乱: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NK细胞)活性异常,可能将胚胎误认为“异物”而发起攻击,导致着床失败或早期流产;
-
基因表达异常: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中,与胚胎黏附、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如HOXA10)表达下调,直接影响胚胎的黏附和发育。
卵巢功能异常:优质卵子的“生产工厂”出故障
卵巢是孕育的“核心工厂”,而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伴随卵巢功能损伤:
合并子宫腺肌症:“土壤”与“环境”的双重打击
约3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症,异位内膜侵入子宫肌层会导致子宫均匀增大、肌层纤维化,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和血液供应。胚胎着床后,子宫肌层的异常收缩可能引发流产,而肌层血流不足则会导致胚胎缺氧、发育停滞。
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的反复流产并非“不治之症”,通过药物调节激素、手术清除病灶、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等手段,多数患者可成功妊娠。建议有流产史的女性尽早到妇科或生殖专科就诊,通过腹腔镜检查、CA125检测、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等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切勿因“反复失败”而放弃希望。